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淳朴自然的乡村待客图景,用最接地气的语言传递出深厚的人情味。
前两句像用手机拍下的实景照片:一条野趣十足的小溪弯弯曲曲,要蹚水三次才能到达;一间茅草屋歪歪斜斜,看起来只有半间房大。这些看似简陋的描写,反而让人感受到远离城市喧嚣的野趣。
后两句笔锋一转,带出整首诗的灵魂:虽然环境简单,但主人热情好客,用一碗豆花款待客人。最妙的是吃饭的地方——在豆花棚下,边吃边眺望蒙山风景。这种"餐桌上的风景"的写法,把粗茶淡饭吃出了诗意,普通农家生活顿时有了山水画的意境。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陋室待客"的真挚:房子虽破旧,待客心意却十足;饭菜虽简单,但配上青山美景就成了珍贵体验。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生活的诗意不在于物质多丰富,而在于能否发现平凡中的美好,以及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温暖。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