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洞

才入肤生粟,炎炎伏暑前。
凹中元有路,虚处岂无天。
待扣钟非簴,将崩石架船。
蜿蜒毋熟寐,我欲庆丰年(自注:石钟石船皆洞中物。)。

现代解析

这首诗《大洞》描绘了一个神秘幽深的洞穴景象,通过生动的意象传递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丰收的期盼。

首联"才入肤生粟,炎炎伏暑前"用身体感受开篇——刚进入洞穴,皮肤就因阴冷泛起鸡皮疙瘩(生粟),与洞外酷暑形成强烈反差,瞬间勾起读者对洞穴阴凉环境的体验。

颔联"凹中元有路,虚处岂无天"充满哲理:凹陷的岩壁间自有通道(可能指钟乳石形成的天然廊道),看似封闭的空间其实暗藏天地。这既写实景,又暗喻困境中总有出路。

颈联活用洞中奇石:"待扣钟非簴"写悬垂的钟乳石像等待敲击的钟(但缺少钟架),"将崩石架船"则形容危岩如即将倾覆的石船。两个比喻既展现洞穴鬼斧神工,又透露出危险与不安。

尾联笔锋一转:"蜿蜒毋熟寐"似在叮嘱洞中蜿蜒的暗河(或蛇形钟乳石)保持清醒,最后点明主旨——"我欲庆丰年"。诗人将洞穴的神秘力量与农耕丰收联系起来,或许认为这个蕴含天地灵气的洞穴能带来好年景。

全诗妙在:
1. 通感运用:用"肤生粟"让读者切身感受温度变化
2. 虚实相生:既有钟乳石、暗河等实景,又引申出"困境有出路"的哲理
3. 动静结合:静态的钟乳石与"将崩""蜿蜒"的动态描写形成张力
4. 情感升华:从探险般的惊奇,最终落点到对丰收的朴素祈愿

这个洞穴在诗人笔下既是自然奇观,又成为承载希望的象征,寻常景物因此获得超越性的意义。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