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山林间居住,但渐渐对单调的隐居生活感到迷茫和厌倦。于是他爬上山顶,发现这里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心情也随之舒畅。然而,当他无事可做、登高远眺时,内心却突然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愁绪,仿佛思绪如潮水般汹涌,无法平静。
这首诗的精髓在于它捕捉了人在自然中寻求宁静,却又无法完全摆脱内心矛盾的情感。诗中的“却愁心浩荡”点出了即便在清净的环境中,人的内心依然可能被复杂的情感和思绪所困扰。这种情感既真实又深刻,反映了人在追求宁静与自由时,内心依然会有挣扎和不安。
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与内心之复杂的交织,既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内心深处无法平息的情感的揭示。这种矛盾与共鸣,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