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题箕颍集后二首 其二

太史推经学⑴,先君得最深。
文章八面敌,辛苦一生心。
禁掖传新句,公卿录苦吟。
遗留示有子,捧卷泪盈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儿子对已故父亲的深情追忆,用朴素的语言展现了父亲生前的学问品格与父子间的真挚情感。

前四句像一幅简笔肖像:父亲是位被史官认可的经学大家(研究古代经典的学问),学问造诣极深。他的文章才华横溢("八面敌"形容应对自如),但这成就是靠耗尽一生心血换来的。这里藏着儿子对父亲治学态度的敬佩——没有天赋的炫耀,只有脚踏实地的耕耘。

中间两句悄悄转换场景:我们仿佛看见父亲在皇宫禁苑("禁掖")传授新诗,朝中大臣们认真记录他苦心雕琢的诗句。这两个镜头不动声色地展现了父亲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但重点不在荣耀,而在"苦吟"二字——再次强调成就背后的艰辛。

最后两句情感爆发:当儿子捧着父亲遗留的书卷,泪水打湿衣襟。这是全诗最动人的画面,没有直接说思念,但颤抖的双手和止不住的眼泪,比任何悼词都更有力量。我们能看到一个传承的瞬间:父亲留下学问,留下精神,而儿子用最本能的泪水回应这份沉甸甸的遗产。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最平常的词语构建了三个维度:学问的深度、治学的态度、亲情的温度。就像我们现代人翻看长辈的老照片,那些泛黄影像背后的故事与精神,总会让捧着相册的手微微发抖。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