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修行者清静淡泊的生活状态,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感悟的交融,传递出超脱世俗的禅意。
前两句"松阴疏冷罩寒门,静见吾宗已绝论"用稀疏的松影和冷清的山门营造出孤寂氛围,暗示修行者已断绝世俗争论,进入静思状态。三四句"驱得万途归理窟,更无一事出心源"写他摒弃杂念,将纷繁世相都归于真理的洞窟,内心达到空明无物的境界。
五六句"烟云忽闭岩前洞,鸡犬时闻岭下村"是动静结合的妙笔:忽而云雾遮蔽山洞显出山居变幻,偶尔传来的鸡犬声又提醒着远处村庄的存在。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保持心灵本真的开阔状态,就能避免无谓的纷扰,就像平静的海面不会无故起波澜。
全诗妙在将抽象禅理具象化:松影、山门是静,烟云变幻是动;理窟象征智慧归宿,心源代表本真自我。诗人用山村鸡犬声反衬山居之静,用"停海波痕"比喻心绪平静,让读者在山水画卷中自然体会到"无欲则刚"的生活智慧。
释延寿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