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一作禅月大师歌)
西岳高僧名贯休,孤情峭拔凌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
魁岸古容生笔头。时捎大绢泥高壁,闭目焚香坐禅室。
忽然梦里见真仪,脱下袈裟点神笔。高握节腕当空掷,
窸窣毫端任狂逸。逡巡便是两三躯,不似画工虚费日。
怪石安拂嵌复枯,真僧列坐连跏趺。形如瘦鹤精神健,
顶似伏犀头骨粗。倚松根,傍岩缝,曲录腰身长欲动。
看经弟子拟闻声,瞌睡山童疑有梦。不知夏腊几多年,
一手支颐偏袒肩。口开或若共人语,身定复疑初坐禅。
案前卧象低垂鼻,崖畔戏猿斜展臂。芭蕉花里刷轻红,
苔藓文中晕深翠。硬筇杖,矮松床,雪色眉毛一寸长。
绳开梵夹两三片,线补衲衣千万行。林间乱叶纷纷堕,
一印残香断烟火。皮穿木屐不曾拖,笋织蒲团镇长坐。
休公休公逸艺无人加,声誉喧喧遍海涯。五七字句一千首,
大小篆书三十家。唐朝历历多名士,萧子云兼吴道子。
若将书画比休公,只恐当时浪生死。
休公休公始自江南来入秦,于今到蜀无交亲。
诗名画手皆奇绝,觑你凡人争是人。瓦棺寺里维摩诘,
舍卫城中辟支佛。若将此画比量看,总在人间为第一。
魁岸古容生笔头。时捎大绢泥高壁,闭目焚香坐禅室。
忽然梦里见真仪,脱下袈裟点神笔。高握节腕当空掷,
窸窣毫端任狂逸。逡巡便是两三躯,不似画工虚费日。
怪石安拂嵌复枯,真僧列坐连跏趺。形如瘦鹤精神健,
顶似伏犀头骨粗。倚松根,傍岩缝,曲录腰身长欲动。
看经弟子拟闻声,瞌睡山童疑有梦。不知夏腊几多年,
一手支颐偏袒肩。口开或若共人语,身定复疑初坐禅。
案前卧象低垂鼻,崖畔戏猿斜展臂。芭蕉花里刷轻红,
苔藓文中晕深翠。硬筇杖,矮松床,雪色眉毛一寸长。
绳开梵夹两三片,线补衲衣千万行。林间乱叶纷纷堕,
一印残香断烟火。皮穿木屐不曾拖,笋织蒲团镇长坐。
休公休公逸艺无人加,声誉喧喧遍海涯。五七字句一千首,
大小篆书三十家。唐朝历历多名士,萧子云兼吴道子。
若将书画比休公,只恐当时浪生死。
休公休公始自江南来入秦,于今到蜀无交亲。
诗名画手皆奇绝,觑你凡人争是人。瓦棺寺里维摩诘,
舍卫城中辟支佛。若将此画比量看,总在人间为第一。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唐代高僧贯休(禅月大师)画罗汉像的神奇场景,展现了艺术与禅意的完美结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艺术创作的神奇过程
诗中描述贯休在禅室闭目打坐时,梦中见到罗汉真容,醒来后挥笔作画。这种"梦中得灵感"的描写,把艺术创作神秘化,说明真正的好作品不是刻意求来的,而是心灵与自然相通时的自然流露。
2. 画中罗汉的生动形象
诗人用大量细节描写画中罗汉:有的像瘦鹤般精神矍铄,有的额头宽大如犀牛,有的倚靠松树似要活动,还有打瞌睡的小童仿佛在做梦。这些描写让静止的画作活了起来,说明贯休的画技已到"以假乱真"的境界。
3. 画作的高超技艺
诗中提到贯休作画速度极快("逡巡便是两三躯"),不像普通画工费时费力。画中还有精细的芭蕉花色、苔藓纹路等细节,甚至能看出补丁的针脚,这种既快速又精细的创作更显功力非凡。
4. 艺术家的超凡地位
结尾将贯休与历史上著名书画家萧子云、吴道子相比,认为他的成就更高。诗中"总在人间为第一"的评语,既是对画作的赞美,也暗含对艺术家超越凡俗境界的推崇。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艺术通神"的感觉——当艺术家全神投入时,作品就不再是简单的笔墨,而是有了生命和精神。这种创作状态,对今天的艺术工作者依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