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陌上尘土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尘土的动态美和它在自然环境中的角色。
首句“每与群动起,氤氲蒲大堤”,意思是每当有群活动时,尘土就会升起,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大堤上。这里用“氤氲”形容尘土的弥漫,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
“随风萦柳絮,碾地扑花泥”,这两句进一步描写尘土的动态。尘土随风飘动,像柳絮一样轻盈,又像碾过地面的花泥,形象地表现了尘土的轻盈和它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不受文犀辟,相吹野马迷”,这两句用了比喻。尘土不会被文犀(一种犀牛,象征权力或威严)所驱散,反而像野马一样,随风飘荡,使人迷失方向。这里表达了尘土的顽强和它不受控制的特性。
最后两句“明朝御沟近,可似濯缨溪”,诗人想象明天尘土可能会飘到御沟(皇宫的水沟)附近,那里是否会像濯缨溪(古代用来洗涤帽缨的溪水,象征清洁和高洁)一样清洁呢?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尘土与清洁之间的反差,也隐含了对尘土的某种无奈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尘土在自然环境中的动态美和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复杂角色,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思考。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