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四首 其三 (壬午)

烛下清歌杨叛儿,手中团扇谢芳姿。
胜他幅幅缠头锦,赚得张郎拜月词(谓孝廉大受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观剧场景,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艺术表演的感染力。

前两句"烛下清歌杨叛儿,手中团扇谢芳姿"像电影特写镜头:烛光摇曳中,歌者唱着《杨叛儿》这样的经典曲调,舞者手持团扇展现曼妙身姿。这里用"清歌"和"芳姿"突出了表演的雅致动人。

后两句更有意思,诗人说这些表演比昂贵的锦缎赏赐("缠头锦"是古代给艺人的打赏)更有价值,因为它打动了才子张郎(指张孝廉),让他写出了《拜月词》这样的佳作。这里用"赚得"这个口语化表达,显得俏皮生动。

全诗妙在:
1. 用"烛光""团扇"等具体物象营造出温馨的表演氛围
2. 通过对比物质打赏和精神创作,突出艺术感染力
3. 结尾的文人轶事为全诗增添趣味性,说明好的表演能激发创作灵感

就像我们现在看了一场精彩演出后,演员的表演激发了我们的创作冲动一样,诗人用生活化的语言记录了这种艺术共鸣的瞬间。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