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美人在花下慵懒醒来的情景,充满了春日的闲适与淡淡的忧愁。
首先,诗词开篇“阶前昼永。绕石芭蕉影。”点明了时间和环境。白昼漫长,芭蕉的影子在石阶旁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闲适的氛围。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一个温暖的春日,阳光洒满庭院,芭蕉叶的影子随着微风轻轻摆动。
接着,“半*云鬟慵不整。寂寞朝酲乍醒。”描绘了美人的状态。她的发髻松散,显得有些慵懒,刚刚从晨醉中醒来,带着一丝寂寞的感觉。这里的“朝酲”指的是晨起的微醺,暗示美人可能在前一晚有过饮酒,醒来后仍带着些许醉意和惆怅。
“湘裙翠被风流。背人无限娇羞。”则进一步刻画了美人的穿着和神态。她穿着湘裙,盖着翠绿的被子,显得风流婉转。当她背对着人时,流露出无限的娇羞之情。这里的“风流”并非贬义,而是形容她的举止优雅、气质迷人。
最后,“玉腕一双跳脱,欠伸浑是春愁。”将美人的动作与情感相结合。她的一双玉腕轻轻摆动,懒懒地伸了个懒腰,这动作中透露出一种春日的忧愁。这里的“跳脱”可以理解为手腕的轻灵动作,“欠伸”则是伸懒腰的意思,而“春愁”则表达了美人内心的淡淡忧伤,可能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或是对某种情感的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美人神态、动作和周围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春日早晨的闲适与淡淡的忧愁。诗中的美人慵懒而娇羞,带着一丝醉意和寂寞,仿佛在春日的阳光下,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意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春日的美与淡淡的哀愁,体会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