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游览天平山范文正公祠时写下的,通过描绘祠堂周围的景色和追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这位北宋名臣的敬仰之情。
诗中“石笋抽萌万笏同”用石笋如笏板般林立的景象,暗喻范仲淹在朝为官时正直如笏的形象。“遗像依然穷塞主”说的是祠堂里范仲淹的塑像,依然保持着当年镇守边关时忧国忧民的神态。“义田不改旧家风”指范仲淹设立义田资助族人的善举,至今仍在传承。
“归来散绢三千匹”说的是范仲淹晚年将积蓄分给百姓的典故,“没后题碑四五通”则指后人为他立的多块纪念碑。最后两句写祠堂在秋色枫红中的庄严景象,用“天书银榜”暗示范仲淹的精神如同御赐金匾般永远光辉。
全诗没有直接赞美,而是通过祠堂环境、历史典故和自然景物的交融,让读者感受到范仲淹清廉爱民的人格魅力,以及后人对他经久不衰的怀念。诗中石笋、义田、散绢等具体意象,使抽象的精神品质变得可触可感,这是古典诗词常用的“以实写虚”手法。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