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山近事

五月行军日,辎夫处处征。
险逾穿大漠,役似筑长城。
爆石冬雷迅,危峦夏雪盈。
战云深树里,悽绝鼓鼙声。
地绝东海东,安营僰爨中。
乱山千甲坐,险道五丁攻。
蜀⑴鲊蒸人瓮,冤魂⑵啸鬼雄。
合欢峰顶望,瘴雨日濛濛。
日日起烽烟,蛮山欲触天。
军无诸葛鼓,费有贰师钱。
万垤遭焚蚁,千峰叹站鸢。
驱人牛马走,挽运到霜巅。
惨戚内番山,藤萝亦血斑。
鏖兵深壑暗,放炮乱峰殷。
逃死林箐里,馀生雪窟间。
困穷时出斗,军气落凶蛮。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古代边疆战争的残酷场景,通过五个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底层士兵的苦难。

第一部分用"五月行军"开篇,描写军队在盛夏时节长途跋涉的艰辛。士兵们像穿越沙漠一样艰难,任务比修筑长城还要繁重。冬天般的雷声(可能是炮火)和夏天反常的积雪,暗示战场的极端环境。

第二部分聚焦战场地形,军队驻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僰爨)。险峻的山路上,士兵们像古代开山力士五丁一样艰难前进。用"蒸人瓮"比喻战场如同蒸笼般闷热难耐,战死的冤魂在山间哀嚎。

第三部分写战争持续不断,蛮族山地高耸入云。军队没有诸葛亮那样的神机妙算,军费却像汉武帝远征大宛一样巨大消耗。士兵们像被火烧的蚂蚁,站在山顶像饥饿的老鹰。

第四部分转入更残酷的战场描写。"内番山"的藤萝都沾满血迹,深谷中的战斗使天地昏暗,炮火染红了山峰。幸存的士兵躲在竹林和雪洞里逃生。

最后部分写残兵败将的困兽之斗。走投无路的士兵偶尔发起反击,但军队的士气已经被凶残的蛮族打击殆尽。

全诗通过时间顺序和空间转换,用大量比喻和意象生动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特别突出了自然环境与战争暴力的双重压迫,对普通士兵的命运表达了深切同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