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八首,并叙 其二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
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
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
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
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田园组诗之一,描写了他开荒种地的日常生活,充满苦中作乐的豁达情怀。

开头四句像在规划农场:虽然荒地杂草丛生,但高低不同的地形各有用途。低湿处种水稻,东边高地种枣树栗树。这里能看到苏轼认真务农的态度,把不同作物安排到最适合生长的环境。

中间四句突然变得幽默:听说有位四川老乡答应送桑树果树,竹子也好种,就怕竹根乱窜("鞭横逸"指竹根横向生长)。还要选个好地方,准备盖房子安家。这些细节透露出苏轼对生活的热情,连竹根乱长这种小事都操心。

最后四句最有生活气息:仆人烧荒时意外发现一口被杂草掩盖的水井,苏轼开心地说"虽然不敢指望大丰收,但至少能有水喝了"。这种小惊喜被他写得像发现宝藏,明明处境艰难,却为最基础的饮水满足,体现了典型的"苏式乐观"。

全诗就像一篇田园日记,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垦荒种树、发现水井这些朴实小事。但恰恰是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被贬官员如何在困顿中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最打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那种对平凡生活的珍视和豁达心态。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