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逝去的刘原耕及其母亲黄氏的深切缅怀,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生前的品德与影响。
诗的开头提到刘原耕带着书籍去外地做官,表明他胸怀大志,不因离别而忧愁。这里可以看出他为人豁达,专注于事业,不为琐事所困扰。
接下来的两句写到他母亲黄氏。她不喜欢华丽的服饰,也不在意世俗的繁华,反而更喜欢梅花这种象征高洁的花。梅花常被用来比喻坚贞不屈的品格,这里暗示黄氏有着高尚的品德,不为外物所动。
然后,诗人描绘了刘原耕的墓地,松树和楸树在夕阳下显得苍凉,雨后的景象更添几分哀伤。平原上的庄稼让人想起过去的秋天,这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最后两句提到刘原耕留下了书籍,教育后代,说明他没有遗憾,因为他已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诗人通过细读墓碑上的文字,重新认识了这位曾经的官员,感受到他的品德和功绩。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刘原耕及其母亲的生活态度、品德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与怀念。同时,诗词也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注重精神传承的价值观。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