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拒马河畔苍凉壮阔的秋日景象,同时借古抒怀,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前四句写景:夕阳西下,天地苍茫,秋风萧瑟。燕地(今河北一带)的云彩依然保留着古老的色调,易水(拒马河支流)的波浪依然透着寒意。这里用"燕云""易水"两个地名巧妙引出历史联想,尤其是"易水寒波"直接让人想起荆轲刺秦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典故。
后四句由景及情:河岸陡峭,船只难行只能骑马;沙滩交错,小路蜿蜒通向河中。赶路的行人想起往事,满怀悲愤地谈论着荆轲的故事。这里"船通马""路入河"的奇特景象,暗示着这片土地的不平凡。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人们之所以在此地谈论荆轲,是因为这里正是当年荆轲出发刺秦的易水送别之地。
全诗通过苍凉的秋景、奇特的地貌与历史典故的融合,既展现了北方河山的雄浑气概,又抒发了对荆轲这样的悲情英雄的敬仰。诗人没有直接评价历史,而是让景物和行人的反应自然流露出对"士为知己者死"这种侠义精神的追慕。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