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八月十八夜记梦
风叶鸣窗竹。
黯秋灯、残更数尽,梦回难续。
天上寒于人间否,记伴黔娄幽独。
惶愧煞、年时金屋。
底不相逢教传语,怕相逢、令我悲心目。
应念我,瘦于菊。
西风等是无情物。
说凄凉、人天一例,清寒彻骨。
归去青鸾休相问,珍重菱花香玉。
只此恨、平生谁属。
第一天涯伤心事,有阿侯、夜守秋坟哭。
浑未解,诉寒燠。
黯秋灯、残更数尽,梦回难续。
天上寒于人间否,记伴黔娄幽独。
惶愧煞、年时金屋。
底不相逢教传语,怕相逢、令我悲心目。
应念我,瘦于菊。
西风等是无情物。
说凄凉、人天一例,清寒彻骨。
归去青鸾休相问,珍重菱花香玉。
只此恨、平生谁属。
第一天涯伤心事,有阿侯、夜守秋坟哭。
浑未解,诉寒燠。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秋夜梦醒后的凄凉心境,像一部深夜独白的心理纪录片。
上片从风吹竹叶的声响切入,画面感极强——秋夜灯暗,数着更声到天明,梦断了却续不上。这里藏着个巧思:用"天上比人间更冷吗"的疑问,引出对亡妻的思念。当年穷困时(黔娄指代清贫)有她相伴,如今富贵了(金屋典故)反而天人永隔。最扎心的是"怕相逢"这句:既渴望梦中相见,又怕见了更伤心,这种矛盾心理被"我瘦得比菊花还憔悴"的形象具体化了。
下片把秋风拟人化,说它无情地让阴阳两界同享这份凄冷。"青鸾别问人间事"的嘱咐,看似在劝神鸟,实则是自我安慰:要珍惜生前的点滴美好(菱花香玉指代妻子)。但转折来得突然——人生最大的遗憾,是远方还有个小儿子(阿侯)守着秋坟哭泣,孩子太小,连冷暖悲喜都说不清楚。这个结尾镜头极具冲击力,把丧妻之痛、育儿之艰、漂泊之苦全部凝固在"秋坟夜哭"的画面里。
全词妙在三个层次的情感递进:从失眠的烦躁,到思念的酸楚,最后落点在责任与无力感的撕扯。就像用秋夜的凉意作底色,蘸着记忆的墨汁,画出一幅会呼吸的"心凉图"。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