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蜕唐大中时人文冢在兜率寺予尝读孙樵自序
诏书尝下大中朝,不闻称蜕但称樵。
牺樽弃沟俱害性,此理要以达观超。
封文为冢嬉笑怒,恚不人知妨鬼妒。
高岸为谷谷为陵,磨灭可无千载虑。
向来述作待俳谐,传与不传何有哉。
六经排孔讳服郑,未胜咸阳一炬灰。
虚名误人箕斗尔,引调狙公嗔与喜。
已嗤地下有修文,更笑楼成能作记。
牺樽弃沟俱害性,此理要以达观超。
封文为冢嬉笑怒,恚不人知妨鬼妒。
高岸为谷谷为陵,磨灭可无千载虑。
向来述作待俳谐,传与不传何有哉。
六经排孔讳服郑,未胜咸阳一炬灰。
虚名误人箕斗尔,引调狙公嗔与喜。
已嗤地下有修文,更笑楼成能作记。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名利和传世价值的独特见解。
首先,诗中提到“诏书尝下大中朝,不闻称蜕但称樵”,意思是说,在唐大中时期,朝廷颁布的诏书中,人们只称赞孙樵,而没有提到刘蜕。这里作者用“牺樽弃沟俱害性”来比喻,牺樽(祭祀用的酒器)被丢弃在沟里,两者都失去了原本的价值。作者认为,这种价值判断需要以豁达的态度来看待,即“此理要以达观超”。
接下来,诗中提到“封文为冢嬉笑怒,恚不人知妨鬼妒”,意思是说,有些人把自己的文章封存起来,像坟墓一样,喜怒哀乐都在其中,但别人不知道,反而可能引起鬼神的嫉妒。这里作者讽刺那些过分在意自己作品传世价值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毫无意义。
然后,诗中提到“高岸为谷谷为陵,磨灭可无千载虑”,意思是说,高山变成低谷,低谷变成山陵,这些都是自然的变化,不必过于担心千百年后的名声。作者认为,过于追求传世之名是徒劳的。
接着,诗中提到“向来述作待俳谐,传与不传何有哉”,意思是说,过去的作品往往依赖于幽默和讽刺,但传不传世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进一步指出,即使是像六经这样的经典,最终也可能像秦始皇焚烧书籍一样化为灰烬。
最后,诗中提到“虚名误人箕斗尔,引调狙公嗔与喜”,意思是说,虚名只会误导人,就像捕捉猴子的陷阱一样,让人无法分辨喜怒哀乐。作者认为,那些在地下修文的人(指追求死后名声的人)是可笑的,而那些为了传世而修建楼阁的人更是可笑。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名利和传世价值的批判,呼吁人们以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不要被虚名所困,更不要过分追求死后的名声。作者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当下的生活,而不是千百年后的传世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