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道巴陵登岳阳楼以望洞庭真天下之壮观也因诵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句追①古今绝唱用以为韵赋诗十篇 其十

江湖秋日暮,远客若为情。
宿舸沙边缆,征鸿云外声。
星河摇倒景,鼓角起江城。
去国同王粲,登临百感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日黄昏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时的复杂心情。全诗通过五个层次展现了一幅江湖秋景与人生感慨交织的画卷:

1. 孤独的开篇
"江湖秋日暮"直接勾勒出苍茫的江湖与萧瑟的秋景,而"远客若为情"用反问语气,让读者感受到游子面对此景时难以言说的孤寂。就像现代人独自在异乡看到黄昏景色时,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思念。

2. 生动的江湖夜泊
"宿舸沙边缆"写岸边系着过夜的船只,"征鸿云外声"描写云间传来迁徙大雁的鸣叫。这两句一动一静,用船只的停泊与大雁的飞行形成对比,暗示着人生有的停留、有的奔波,就像今天有人安居故乡、有人漂泊打工的对比。

3. 奇幻的星河倒影
"星河摇倒景"是诗中最惊艳的画面:璀璨星河在湖水中摇曳晃动。这种天地倒置的奇幻景象,既展现洞庭湖的壮阔,也暗喻诗人颠沛流离的人生状态。类似现代人看到城市霓虹倒映江面时,产生的恍惚感。

4. 现实的鼓角声
"鼓角起江城"突然转入现实,军营的鼓角声打破静谧。这一转折如同美好遐想被现实打断,暗示着战乱年代文人无法真正超脱世俗困扰的无奈。

5. 历史共鸣的收尾
结尾借用东汉王粲避乱荆州的典故,将个人漂泊与历史文人命运相连。就像今天有人读《乡愁》时会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诗人通过王粲找到情感出口,让"百感生"的慨叹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全诗妙在将洞庭湖的浩渺与人生的渺小形成对比,用星河、鸿雁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意境,又用鼓角、去国等现实元素保持厚重感。就像用电影镜头先展现宏大自然景观,再聚焦到人物特写,最终揭示"每个时代都有漂泊者"的永恒主题。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