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串金刚子佛珠的独特魅力,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禅意趣味。
前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佛珠的来历:这串佛珠不是从经匣中取出,而是从胡僧衣袖中摘下。珠子像绣着花纹的蚕茧般精致,又像孔雀从香林衔来的果实般珍贵。这里用"蛴螬烂"(蚕茧)、"孔雀衔"等比喻,把佛珠写得既华美又充满灵性。
后四句转入禅意境界:手持佛珠能镇住心中百种妄念("岭獦"指山野精怪),就像拴住了狂野的猴心。最有趣的是结尾——当饥饿时喊着要米却无人理会,索性把这串佛珠送给云游僧人,让他带着渡海而去。这个洒脱的举动,把佛珠从贵重物品升华成了随缘布施的禅意象征。
全诗妙在把一件佛教器物写得活灵活现:既有"核堆绣字"的精致描写,又有"缚狂㺑"的幽默想象,最后"送与游僧"的举动更是出人意料,完美诠释了"典丽中风趣自足"的特点。通过这串佛珠,我们看到了物质与禅意、束缚与洒脱的巧妙平衡。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