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湖边散步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孤独交织的美感。
前两句"北风送水南向流,人随水行忘路修"——北风推着湖水向南流,人沿着水边走,不知不觉就走远了。这里用风和水的动态,带出散步时轻松忘我的状态。
中间四句写景:绿树成荫的堤岸上有几间小屋,住着隐居湖畔的人。这位隐士正斜戴着斗笠看夕阳,却没注意到有只大雁从他斗笠上方飞过。画面由远及近,从大堤、房屋聚焦到隐士和大雁的细节,像电影镜头般生动。
最后两句转向诗人自己:我目送那只孤雁飞向城墙后面,此时城楼上的旗影里,一弯新月正静静低垂。这里"孤鸿"和"初月"形成呼应,都是孤独而美好的意象。
全诗妙在三个"看"的层次:隐士看夕阳→诗人看隐士和大雁→我们通过诗句看整个画面。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观察,把散步时偶然捕捉到的宁静时刻,转化成充满诗意的永恒画面。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不经意流露的淡淡孤寂感。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