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鱼

赋芧较三四,喜怒在目前。
而鱼既非狙,且在深渊间。
喜怒岂形色,饥饱谁与传。
子产亦智者,欺方被校人。
上林例孳育,澄池富锦鳞。
守者日窃馈,欺鱼不能言。
鱼亦不复来,跫响反遁焉。
因之试亲饲,投馍惟沦涟。
一再饵之熟,喁嘬群争先。
可知非尅减,锦鳞胡潜渊。
谓鱼不能愬,其理信未然。

现代解析

《饲鱼》这首诗通过喂养鱼儿的场景,探讨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以及信任、欺骗和真相的问题。

诗的开头提到,人们会根据鱼儿的数量来计算喂食的量,认为鱼儿的喜怒哀乐都在眼前,但实际上鱼儿并不是像猴子那样容易被看透,它们生活在深水中,人们无法通过表面判断它们的真实感受。这里诗人指出,人们常常用自己的理解去揣测动物的情绪,但实际上这种理解可能是片面的。

接着,诗人提到了“子产”这个历史人物,他是一位智者,但也被欺骗过。这暗示即使是聪明的人,也可能会被表象蒙蔽。诗人进一步联想到上林苑(古代皇家园林)中养鱼的场景,鱼池中虽然鱼群繁盛,但饲养者却可能偷偷克扣饲料,鱼儿无法表达不满,只能选择远离。这里诗人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鱼儿无法发声,只能默默承受。

然而,诗人通过亲自喂养鱼儿的实验,发现鱼儿并没有因为被克扣饲料而逃离。相反,当诗人投下食物时,鱼儿们争先恐后地前来觅食。这说明鱼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为被欺骗而远离,它们的行为更多是出于本能。诗人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鱼儿并不是因为被克扣而潜藏深渊,而是因为其他原因。

最后,诗人提出,认为鱼儿无法表达不满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鱼儿或许有它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感受,只是人类无法理解。这首诗通过喂养鱼儿的场景,反思了人类对动物的误解,以及信任与欺骗的复杂关系。诗人提醒我们,不要轻易用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其他生命的行为,真相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