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模仿陶渊明的饮酒诗风格,与友人苏翰林(可能指苏轼)唱和而作。全诗通过几个生活化的比喻,表达了一种历经沧桑后依然保持本真的人生态度。
前四句用"苏公"(可能指苏轼)和"郭有道"(东汉隐士)作比,说这位朋友虽然身居高位(冠冕),但依然保持着隐士般的高洁品格。就像好钢需要反复淬火(精钢试九火),人经历再多劳累也不会轻易憔悴(劳倦容不槁)。
中间四句转入饮酒场景,说在这美好的年岁里,与兄弟朋友饮酒作乐。用"藏锋"比喻收敛锋芒来避开世俗纷争,但提醒过度轻视外界可能反而会失去自我(轻敌丧吾宝)。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平时看似只关注细微小事(用毫末),但真正的功业(勋业)自然会被世人看见。就像毛笔的毫尖虽小,却能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
全诗妙在把人生哲理藏在日常饮酒中:既要像好钢经得起锤炼,又要懂得在世俗中保护真我;既要有隐士的淡泊,又不完全逃避责任;看似平常的饮酒聚会中,其实蕴含着值得被铭记的情谊与品格。这种"在平凡中见伟大"的智慧,正是陶渊明饮酒诗的精髓所在。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