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白子水墨图为陈思孝题

开图见嵩山,妙趣忽已领。
濛濛花源阴,窈窕多灵境。
石洞閟苔纹,天窗逗云影。
迎秋鹖冠凉,先雪荷衣冷。
长夜何所闻,龙鸣在西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水墨山水画中的意境,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带我们走进一个幽静灵秀的山水世界。

开头两句说打开画卷就看到嵩山,立刻感受到其中的妙趣。这里强调画作传神,让人身临其境。接着用"濛濛"形容雾气缭绕的花源,"窈窕"描绘幽深秀美的景致,展现出一个充满灵气的仙境。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画中景物:石洞上布满青苔纹路,天窗中飘着云影。这里用"閟"(关闭)和"逗"(停留)两个动词,让静态的画面活了起来。然后通过触觉写感受:鹖冠(一种帽子)透着秋凉,荷衣(隐士服装)带着雪寒,让人仿佛真的置身画中,感受到季节的寒意。

最后两句最有意境:在这漫漫长夜里,隐约听到西山顶上传来的龙吟声。这个想象中的声音给画面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暗示画作气韵生动,仿佛真山真水。

全诗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的多重感受,把一幅水墨画写得活灵活现。诗人不仅描绘看到的景象,更写出感受到的氛围,让读者也能想象这幅画的精妙之处。最妙的是结尾的"龙鸣",既点出嵩山作为道教圣地的灵气,又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