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异乡看到孤雁时的感慨,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
前两句"江燕逢秋去渐稀,明朝回首是乌衣"用燕子南飞的自然现象起兴。秋天到了,江边的燕子渐渐飞走了,明天它们回头望时,已经穿着乌黑的羽毛(指南方)。这里用燕子南迁暗喻自己漂泊异乡的处境。
后两句"独怜沧海人流落,犹向西风叹未归"直接抒发情感。诗人独自怜悯那些像自己一样流落天涯的人,对着西风叹息为何还不能归乡。"沧海"象征漂泊的广阔与艰难,"西风"则暗示着萧瑟的秋季,强化了孤独感。
全诗妙在:
1. 用燕子南飞与自己不能归乡形成对比
2. "孤雁"既是眼前景,也是诗人自况
3. 西风、沧海等意象共同营造出苍凉的意境
4. 语言简单但情感真挚,容易引起漂泊者的共鸣
诗人通过常见秋景,道出了所有异乡游子共通的思乡之情,这种将个人感受与自然景物巧妙结合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