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江邑①

迢迢向宾州,行止不可测。
亭午抵迁江,逮晓发不得。
邑戍两空宇,传舍四徒壁。
野火明山椒,寒城坐幽寂。
蕉花宛含丹,相对日再赅。
营营三四吏,鸠夫醉所适。
眷有儒衣冠,送迎到郊域。
要治旷官僚,岂独行者惕。
盖亦念所重,况此邻反侧。
寄语当路人,勿诿地荒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宿迁江邑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当地荒凉景象的感慨和对治理者的期望。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前往宾州的旅途,路途遥远,行程难以预料。中午抵达迁江后,直到天亮也无法继续前行。这里,迁江的荒凉景象映入眼帘:城邑和戍楼的建筑空无一人,传舍(类似驿站的地方)四壁徒然,显得十分冷清。夜晚,山间的野火照亮了山巅,寒冷的城池更显得幽深寂静。

接着,诗人注意到山间的蕉花依然红艳,仿佛在含苞待放,与诗人相对,似乎在默默诉说着什么。这时,三四个忙碌的官吏出现了,他们醉酒后不知去向。诗人还看到一些穿着儒生衣冠的人,一直送到郊外,似乎在迎接或送别某人。这些细节展现了当地虽有官员和儒生,但整体氛围仍然荒凉、萧条。

诗人在后半部分表达了对地方治理的担忧。他指出,这里的管理者荒废了职责,导致地方荒芜,不仅让过路的行人感到不安,更让诗人意识到此地的重要性,尤其是它靠近叛乱之地,更应引起重视。诗人最后寄语那些当权者,不要因为地方偏远就推卸责任,而是要重视这里,好好治理。

整首诗通过对迁江荒凉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地方治理不力的批评和对治理者的期望。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呼吁当权者重视偏远地区的治理,体现出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