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城下作
白日何萧条,边声吹枯桑。
浮云终不归,随风四飞扬。
言登赫连台,万里望西羌。
匈奴多种落,纷纷如牛羊。
白骨委蓬蒿,谁知是国殇。
向夕闻芦笳,泪沾铁裲裆。
立发而虎视,何当吞八荒。
大刀搏白虹,长箭指天狼。
月照戍楼中,不寐空徬徨。
男儿有气节,安得思故乡。
浮云终不归,随风四飞扬。
言登赫连台,万里望西羌。
匈奴多种落,纷纷如牛羊。
白骨委蓬蒿,谁知是国殇。
向夕闻芦笳,泪沾铁裲裆。
立发而虎视,何当吞八荒。
大刀搏白虹,长箭指天狼。
月照戍楼中,不寐空徬徨。
男儿有气节,安得思故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悲壮情怀,用通俗的比喻和画面感很强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军人的热血。
前半部分(萧条景象与战争残酷)
开头用"白天的边疆一片荒凉,风吹枯桑的声音像号角"营造压抑氛围。像电影镜头一样,我们看到枯树、乱飞的浮云,暗示战士就像无根的云,无法回家。"站在高台上眺望,匈奴部落像散养的牛羊"这个比喻既说明敌人数量多,也暗含对他们的蔑视。最震撼的是"白骨埋在野草里,没人知道他们是战死的英雄",直接揭露战争的无情。
后半部分(战士的悲愤与决心)
傍晚听到芦笳(一种乐器)声,铁甲都被泪水打湿,这个细节展现军人柔软的一面。但紧接着画风突变:"头发竖起像老虎般怒视,恨不得吞下整个战场",用夸张的比喻表现战士的爆发力。后两句特别有画面感:大刀反射白光像彩虹,箭指天狼星(象征敌人),月下哨兵徘徊不眠,这些意象组合就像一组热血漫画分镜。
核心精神
最后两句点题:真汉子重气节,哪能总想家?不是不想家,而是责任更重要。全诗像一部微型战争片,有苍凉的背景、血腥的战场、战士的眼泪,更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明知危险仍选择坚守"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