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深秋山中的生活片段,通过质朴的语言传递出超脱世俗的闲适心境。
前两句写山中枫叶飘落的景象,暗示诗人已看破红尘欲望,但真正放下却不容易。"万欲勇舍难"用夸张手法,说人心里有千万种欲望,要勇敢舍弃它们非常困难。枫叶红得像丹砂一样鲜艳,却在风中飘尽,暗喻繁华终将消散。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隐居生活的清苦与自在:诗人厌恶城市里门户庭院的闷热("湓浦"代指喧闹之地),主动来到庐山深处感受透骨寒意。只用野外的泉水洗脸,带着醉意对着泥塑佛像吟诗,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不拘礼法的隐士形象。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那些清雅的谈话令人怀念,连梦境都落在苍翠的竹林里。"成围"形容竹子茂密环绕,这个温暖的结尾与前文的寒寂形成反差,说明真正的精神富足不在于物质环境,而在于内心世界的丰盈。
全诗就像用文字绘制的水墨画,通过枫叶、山泉、泥佛、竹影等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从挣扎到释然的心灵旅程。诗人用身体感受的"冷"(毛骨寒)反衬出内心的"热"(对清净生活的热爱),这种反差正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