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用公干韵
清池泛滟雨中开,涌出莲花似五台。
倚槛影如窥独鹤,过桥声半隐轻雷。
花残恨不邀春住,客好何妨结伴来。
不信化羝原是幻,从知鸣雁亦非才。
风前屡挹浮丘袂,水上初投越井杯。
勾漏移家还此地,天涯双舄未须回。
倚槛影如窥独鹤,过桥声半隐轻雷。
花残恨不邀春住,客好何妨结伴来。
不信化羝原是幻,从知鸣雁亦非才。
风前屡挹浮丘袂,水上初投越井杯。
勾漏移家还此地,天涯双舄未须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中清池的唯美画面,同时融入了人生感悟和隐逸情怀,读来既清新又耐人寻味。
开篇用"清池泛滟雨中开"勾勒出雨滴落在池面、水波荡漾的动态美景,将雨中的莲花比作五台山的圣洁佛莲,赋予自然景物宗教般的纯净感。接着用"窥独鹤"、"隐轻雷"这样充满画面感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鹤影掠过、听到雷声隐隐。
中间四句转入抒情。"花残恨不邀春住"道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而"客好何妨结伴来"又转为豁达,邀请友人同赏美景。后两句用"化羝"(羊变人的典故)和"鸣雁"的意象,暗喻世事无常,不必过分执着功名才能。
结尾处"浮丘袂"(仙人浮丘公的衣袖)、"越井杯"(用越地井水酿的酒)等典故用得巧妙却不晦涩,表达了超脱尘世、隐居山水间的向往。最后两句更是直白地说:就算搬家到勾漏山(道教圣地)这样的地方,也不如就此安居,何必远行。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既有雨打莲花的实景,又有看破红尘的虚境。诗人通过眼前景,道出心中情——不必追逐虚幻的名利,与知己把酒赏景、安居乐业才是真谛。这种生活态度,对现代人来说依然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