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皋亭访灵章禅师巢枸居
探奇入艰阻,杖策西山巅。
盘回出榛莽,始达精庐前。
微光射虚堂,夕照犹西悬。
遗薪满林皋,爨室通源泉。
爱此山中居,所适安自然。
我来雪初霁,岩壑开晴烟。
丛梅倚绝壁,皎洁有馀妍。
境绝思亦清,心止如澄渊。
清谈至分夜,拥火不得眠。
晨钟发前岭,月落空寒烟。
盘回出榛莽,始达精庐前。
微光射虚堂,夕照犹西悬。
遗薪满林皋,爨室通源泉。
爱此山中居,所适安自然。
我来雪初霁,岩壑开晴烟。
丛梅倚绝壁,皎洁有馀妍。
境绝思亦清,心止如澄渊。
清谈至分夜,拥火不得眠。
晨钟发前岭,月落空寒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春日探访山中禅师居所的经历,充满自然野趣和禅意。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寻访过程:诗人拄着拐杖艰难登山,穿过杂乱的灌木丛才找到禅师的茅屋。夕阳的余晖透过简陋的房檐,柴堆随意堆放在林间,厨房边有山泉流过,展现出远离尘世的简朴生活。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写山中景致:雪后初晴的山谷里,雾气散开露出绝壁上的野梅,洁白的花朵在岩壁间格外耀眼。这样纯净的环境让人的思绪也变得清澈,内心如同平静的水潭。这里用梅花象征高洁,用潭水比喻心境的安宁。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写夜谈感受:诗人和禅师彻夜长谈,围着火堆竟忘了睡觉。直到清晨钟声从远处传来,才发现月亮已落,晨雾中透着寒意。这个结尾既表现了谈禅的投入,又用钟声、残月营造出空灵意境。
全诗通过"杖策攀山-雪霁观梅-围炉夜话"三个场景,将登山的过程、山中的景物和内心的感悟自然融合。诗中"遗薪满林皋""丛梅倚绝壁"等白描写法生动传神,而"心止如澄渊"的比喻又巧妙传达了禅意。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闲适,以及远离喧嚣后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