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庄中秋(己亥)

强饭日逾瘦,裌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冷孤寂的中秋夜,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

前两句"强饭日逾瘦,裌衣秋已寒"用对比手法,说虽然勉强吃饭却日渐消瘦,虽然穿着夹衣仍觉秋寒刺骨。这两个生活细节暗示诗人可能遭遇困境,身体和精神都备受煎熬。

中间四句写周围环境:孩子们天真地想念着诗人,却不懂他漂泊在外的艰辛;寒露渗入简陋的茅屋,溪水在石滩上喧闹。这些意象烘托出诗人独居山中的凄凉,连最亲近的孩子也无法理解他的苦楚。

最后两句点题"中秋",却说整夜都没看月亮。这个反常的细节最打动人心——中秋本是团圆赏月的日子,诗人却连月亮都不愿看,说明他内心的痛苦已经让他对美好事物都失去了兴致。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瘦弱的身躯"、"寒冷的秋衣"、"喧闹的溪水"和"被忽视的明月"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诗人难以言说的孤寂与哀愁。这种用平凡事物表达深沉情感的手法,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