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柳絮,和曹实庵

望去非花,飘来疑雪,轻狂如许。
未作浮萍,已离深树。
此际谁为主。
隋堤三月,几回翘首,一片漫天飞舞。
最堪怜、无根无蒂,总被东风弄汝。
踏歌魏女,离情多少,问道春光何处。
乍扑空帘,旋黏芳径,好倩莺衔取。
还思往日,鹅黄初染,变态顿分今古。
枉垂著、长条踠地,绾伊不住。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柳絮在春风中飘舞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开篇,作者用“望去非花,飘来疑雪”来形容柳絮,既像花又像雪,轻盈而飘忽,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接着,作者感叹柳絮的“轻狂”,它既不落地生根,也不依附于树枝,仿佛无所依托,随风飘荡,像是失去了主宰。这种描写暗示了柳絮的无根无蒂,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漂泊。

在“隋堤三月”的场景中,作者多次抬头仰望,只见柳絮漫天飞舞,仿佛在寻找着什么,却又无可奈何。柳絮被东风吹拂,随风飘散,无法自主,作者对此感到怜惜。这里,柳絮的随风飘荡,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不可掌控的命运。

接下来,作者借用魏女的踏歌声,表达了对春光流逝的感慨。春光在哪里?柳絮时而扑向空帘,时而黏在芳径上,仿佛在寻找归宿,却又无法停留。莺鸟衔走柳絮,似乎为它找到了暂时的归宿,但这只是短暂的安慰。

最后,作者回想起柳树初春时嫩黄的枝条,感叹时光的变迁。柳条虽然长垂于地,却无法挽留柳絮的离去。这里,柳条象征着过去的时光,而柳絮则象征着无法留住的现在。作者通过柳絮的飘散,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整首词通过对柳絮的描写,巧妙地融入了对生命、时光和命运的思考。柳絮的轻盈、漂泊与无常,成为了人生短暂与不可掌控的象征。作者以柳絮为媒介,抒发了对生命无常、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