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花农太史迎秋诗韵

西浙才名久冠时,趋朝待漏隔花迟。
庭梧一叶凉先递,窗竹千竿暑未知。
生面特开摩诘笔,秋心合赋少陵诗。
长天领略清华景,犹记吴山折桂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的清凉意境,同时赞美了友人的才华与品格。全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和巧妙的历史典故,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

首联"西浙才名久冠时,趋朝待漏隔花迟"直接点明徐花农的才华出众——他在浙江一带早已声名远播。"趋朝待漏"指他勤于政务,清晨就等候上朝,而"隔花迟"则暗示他品性高雅,不慕名利。

中间两联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秋意:庭院里梧桐飘落第一片黄叶,带来最初的凉意;窗外竹林摇曳,让人忘却残余的暑气。这里"一叶知秋"的典故用得不着痕迹,竹子的意象则象征主人公清高的品格。

颈联用两位唐代大诗人作比:王维(摩诘)的画能"开生面"(创新意境),杜甫(少陵)的诗最懂"秋心"(悲秋情怀)。这既夸赞徐花农的艺术造诣,也暗示他像古代贤士一样具有敏锐的感知力。

尾联"长天领略清华景,犹记吴山折桂枝"将意境推向开阔——秋高气爽中,诗人与友人共同欣赏这清雅景致。末句暗含"蟾宫折桂"的典故,既呼应开头的"才名",又以桂花象征高洁,表达对友人过往功名的追忆与赞赏。

全诗语言清丽,用典自然,把初秋的凉意、友情的温暖、才士的风度融为一体,展现了传统文人诗作中"清雅"的美学追求。最妙的是通篇不直接写"迎秋",却通过景物与典故处处让人感受到秋的气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