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科举考试后的喜庆场景,充满了对考生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四句像电影开场般展现秋高气爽的放榜日,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正逢科举盛会。诗人用"天公开恩放晴"的拟人手法,暗示这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好时机。"障碍洞开"形容考场大门敞开,各地举子(计偕指结伴赴考的学子们)满怀信心奔赴京城应试。
中间两句巧妙玩文字游戏:"梅花宋"既指主考官姓宋,又暗喻其品格如梅花般高洁;"日色程"谐音双关,既说天色已晚,又暗指考生们不再像程颐(北宋理学家)那样死板,体现对新锐人才的赞赏。
结尾两句将气氛推向高潮:就像看透河南才子的实力般确信,诗人仿佛已经听到捷报传遍京城的欢呼。"仙城"指临安,把放榜喜讯比作仙界佳音,充满浪漫想象。全诗通过天气、考场、人物、捷报的层层递进,把科举放榜的紧张与喜悦写得活灵活现。
李昴英
李昴英(1200—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南宋名臣。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昴英上京会试,成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