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寺

释氏贵无生,不在形骸久。
性真既已离,色相复何有。
寺僧惑愚民,丹漆饰木偶。
谓是肉身存,双耳长齐口。
斯言或信然,结习终多狃。
四大了不空,六根反尘垢。
何如任归全,清净还高厚。
吾闻孔子云,死者欲速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法相寺》通过描述寺中供奉的木偶佛像,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信仰和生死观的一些思考。

首先,作者提到佛教重视“无生”,即超越生死轮回,追求精神的永恒。然而,寺中的僧人却在用丹漆装饰木偶,把它当作肉身佛来供奉,这种做法让作者感到迷惑。他认为,既然佛教强调脱离形骸,追求本性,那么过分注重木偶的外在形象就显得有些矛盾。

接着,作者质疑这种信仰方式。他指出,如果人们相信这些木偶真的能代表佛的存在,那么这种信仰反而容易让人陷入对物质外形的执著,忽略了内心的清净。作者认为,真正的修行应该是放下对外在的依赖,回归内心的纯净。

最后,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话“死者欲速朽”,来表达他对生死自然的看法。孔子主张人死后应顺应自然,不必过分追求形体的留存。作者似乎赞同这种观点,认为与其执着于供奉木偶,不如顺其自然,追求内心的清净和精神的永恒。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批评寺中供奉木偶的做法,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反思,认为真正的修行应注重内心的清净,而不是过分依赖外在的形式。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生死自然的认同,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追求精神的超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