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寺庙的庄严景象,充满了历史感和神秘氛围。
前四句写寺庙的环境:山顶上坐落着占地百亩的寺庙建筑,庭院里生长着千年古树。诗人联想到这里曾经降下过吉祥的甘露,让人怀疑是有神灵在守护这个地方。这里用"甘露"这个祥瑞之兆,暗示寺庙的神圣性。
中间两句通过感官描写让画面活起来:古树浓密的树荫让整个殿阁都透着凉意,风吹过时树叶的声响如同雷霆般震撼。一静一动,既写出寺庙的幽深肃穆,又表现出自然的磅礴力量。
最后两句怀古抒情:诗人望着寺庙里李德裕(唐代名相卫国公)的遗迹,想象这位历史名臣的英魂可能还在这个地方徘徊。通过历史人物的联想,将眼前的景物与厚重的历史联系起来,让寺庙更添沧桑感。
全诗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把寺庙的古老、神圣、庄严都生动地表现出来。从实景描写到历史联想,层层递进,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座云雾缭绕中的古寺,感受到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响。特别是"声撼雷霆怒"的夸张描写,让人对古寺的恢弘气势留下深刻印象。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