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超脱尘世的山水隐居图,充满梦幻与仙气。
开头两句写诗人拄着竹杖穿过云雾缭绕的山门,仿佛进入仙境。这里的"云关"和"香叆"都不是实指,而是营造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
中间四句最有趣,诗人醉倒在溪水边睡着,梦里随着细雨飘进卢山。醒来后看到霞光映照古碑,松影移动间仿佛看见隐士归来。这些描写虚实结合,把醉态、梦境和现实混在一起,分不清是真是幻。
最后两句最有意境:深潭里的老龙叫不醒(暗指诗人不愿回到现实),索性带着一弯新月,悠然穿过如女子发髻般的山峦。这里的"老龙"可能是诗人自比,"新月"和"烟鬟"的搭配既清新又浪漫。
全诗妙在把一次普通的山间醉眠,写得像神仙游记。通过醉眼、梦境、光影的交替,把现实风景变成童话世界,展现了古人追求与自然合一的理想生活。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半醉半醒、无拘无束的自在状态,让人读着读着也想抛下烦恼,去山间做场美梦。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