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吕梁二首 其二

彭城三月风未和,吕梁雪消春水多。
浊浪蟠空作飞雨(“浊浪”,弘治本作“浊雾”。),崩涛薄岸成盘涡(“成盘”,弘治本作“为漩”。)。
鲛人珠佩影明灭,龙女金支光荡摩。
故山云物几时见,迁客此地长经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吕梁一带洪水泛滥的壮观景象,同时透露出游子漂泊的淡淡愁绪。全诗用生动的画面感和神话色彩,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的渺小。

前四句写洪水来势汹汹:彭城(今徐州)三月的风还没变得温和,吕梁山的积雪融化导致春水暴涨。浑浊的浪花像腾空的飞雨(一说是浊雾弥漫),汹涌的波涛拍打岸边形成漩涡。这里用"蟠空""崩涛"等词,把洪水比作张牙舞爪的猛兽,很有视觉冲击力。

中间两句突然转入神话想象:仿佛看到水中鲛人佩戴的明珠忽明忽暗,龙女的金钗在水中闪烁摇曳。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让凶险的洪水瞬间变得神秘瑰丽,体现了诗人面对自然奇观时的浪漫联想。

最后两句回到现实:故乡的山水云雾何时能再见?我这个漂泊之人却要经常经过这片洪水之地。这里用"故山"和"迁客"对比,在壮阔的自然景象中,悄悄埋下了游子思乡的种子。

全诗最妙的是把凶险的洪水写得既震撼又美丽,就像用镜头先拍下惊涛骇浪的大全景,然后突然给水下明珠、金钗一个特写,最后镜头拉远,出现一个孤独的旅人站在岸边。这种写法让自然景观有了情感温度,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再壮观的风景,也抵不过对家乡的一片思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