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泉

古昔蒲子地,今县名湿川。
去城十里许,风景分媸妍。
莹此岩上月,照彼厓下泉。
波光始荡漾,兔影成婵娟。
阴气固相孚,阳应何昭然。
静观物有感,方知理无偏。
心镜生皎皎,德化流涓涓。
时备宪府列,忝乘骢马前。
适来暮春月,胜赏中秋天。
作诗记石壁,恍若人间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明月泉》描绘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1. 开篇点明地点与景色对比
诗的开头介绍了这个地方的古称(蒲子地)和现在的名字(湿川),并提到离城十里左右,风景有美有丑,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可能暗示诗人对自然纯净之美的偏爱,与尘世喧嚣形成反差。

2. 月光与泉水的交相辉映
诗人用“莹此岩上月,照彼厓下泉”描绘月光洒在岩石上,又映照在崖下的泉水里。水面波光荡漾,月影如兔(古代传说月中有玉兔),显得柔美动人。这里用月光和泉水的互动,展现自然和谐之美。

3. 阴阳相生的哲理思考
“阴气固相孚,阳应何昭然”两句,借自然现象(月光属阴,泉水属阳)表达阴阳调和、万物相生的道理。诗人静观自然,发现事物之间相互呼应,暗含宇宙规律平衡无偏。

4. 由景入情,升华到心性与德行
“心镜生皎皎,德化流涓涓”将自然景象比作人心的明净(心如明镜,清澈皎洁),德行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这里体现了诗人修身养性、以德感化他人的理想。

5. 结尾的闲适与超脱
最后几句写诗人乘马游赏,在暮春时节却感受到如中秋般的美景,并在石壁上题诗,仿佛置身仙境。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超脱尘世烦扰的愉悦心情。

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明月泉的美景,由自然现象联想到人生哲理,强调心性纯净与德行修养的重要性。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既有写景的生动,又有哲理的深度,让人读后感受到宁静与超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