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停船靠岸、被风声虫鸣困扰的愁闷场景,语言直白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虫声两岸不堪闻,把烛销愁且一尊"是说:两岸虫鸣声吵得人心烦,只好点起蜡烛借酒消愁。这里用"不堪闻"直接表达烦躁,"一尊"指一杯酒,通过喝酒这个动作展现愁绪。
后两句"谁宿此船愁似我?船篷犹带烛烟痕"更有意思:诗人看着船篷上的烛烟痕迹,猜想之前住在这条船上的人大概也和自己一样愁闷吧。这个细节很巧妙,船篷的烟痕成了连接不同时空旅人的纽带,让孤独的愁绪有了共鸣。
全诗妙在: 1. 用虫声、烛光、酒杯、烟痕这些日常事物,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独画面 2. 从自己的愁想到前人的愁,让个人情绪有了更深的意味 3. 语言就像在聊天,但每个词都精准到位,比如"不堪""犹带"这些词用得恰到好处
这种把平凡事物写出深意的能力,正是古代诗人的高明之处。我们现代人出差住酒店时,看到前客留下的痕迹可能也会产生类似联想,这就是好诗穿越时空的魅力。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