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
闻驻行春旆,中途赏物华。
缘忧武昌柳,遂忆洛阳花。
嵇鹤元无对,荀龙不在誇。
只将沧海月,长压赤城霞。
兴欲倾燕馆,欢终(一作于)到习家。
风长应侧帽⑴,路隘岂容车(原注:相逢狭路间,路隘不容车)。
楼迥波窥锦,窗虚日弄纱。
锁门金了鸟,展障玉鸦叉。
舞妙从兼楚,歌能莫杂巴。
必投潘岳果,谁掺祢衡挝(原注:祢处士击鼓,能为渔阳掺挝)。
刻烛当时忝,传杯此夕赊。
可怜漳浦卧,愁绪独如麻。
缘忧武昌柳,遂忆洛阳花。
嵇鹤元无对,荀龙不在誇。
只将沧海月,长压赤城霞。
兴欲倾燕馆,欢终(一作于)到习家。
风长应侧帽⑴,路隘岂容车(原注:相逢狭路间,路隘不容车)。
楼迥波窥锦,窗虚日弄纱。
锁门金了鸟,展障玉鸦叉。
舞妙从兼楚,歌能莫杂巴。
必投潘岳果,谁掺祢衡挝(原注:祢处士击鼓,能为渔阳掺挝)。
刻烛当时忝,传杯此夕赊。
可怜漳浦卧,愁绪独如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病中听闻朋友(河东公)设宴游乐时即兴创作的,字里行间既有对友人欢聚的想象,又透露出自己卧病的孤寂,情感细腻而复杂。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开篇想象宴会盛况(前八句)
诗人听说朋友春日出游,中途停下欣赏美景。因为担心武昌的柳树(可能暗喻自身病弱),反而想起洛阳的牡丹(象征繁华)。接着用嵇康的鹤、荀氏的龙(均为典故)形容宴会上人才出众,但最惊艳的是月光压倒了晚霞——这里用夸张手法描写宴饮通宵达旦的豪迈。
2. 宴会细节的生动特写(中间十二句)
像电影镜头般展开宴席画面:
- 宾客帽子被风吹歪("侧帽"显洒脱)
- 狭窄小路车马难行(暗示热闹拥挤)
- 高楼倒映水波,薄纱窗帘透日光(环境雅致)
- 门锁是金鸟造型,屏风有玉鸦装饰(陈设华贵)
- 融合楚地舞蹈与巴蜀歌曲(节目精彩)
- 用"潘岳掷果""祢衡击鼓"典故(暗指宴会上有美男子和才子)
3. 结尾的孤独对比(最后四句)
突然转折:宴会上人们传杯饮酒、刻烛计时(古人在蜡烛上刻痕计时),而自己却像东汉刘桢"漳浦卧病"的典故一样,愁绪如乱麻。热闹与凄凉的强烈反差,凸显了病中诗人的寂寞。
诗歌魅力在于:
- 虚实交织:明明不在现场,却通过想象描绘出鲜活画面,如同亲历
- 典故活用:历史人物和故事被巧妙融入,既显文采又不晦涩(如"潘岳果"指美男子被掷果追捧)
- 情感张力:前80%的篇幅极力渲染欢乐,最后20%陡然跌落现实,让读者更能共情病榻上的孤独
核心情感:表面是为朋友高兴,实则通过极致的欢乐反衬自己"被排除在外的孤独",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比直接诉苦更令人动容。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