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节妇
有美丈夫子,玉质长𩭙须。
自言五十五代孔子之孙孺,其母曰陶大家。
大家生儿六月馀,丈夫子,即称孤。
零丁未保麒麟雏,大家一节誓不渝。
身有死,不二夫,与孤为命相噫呜,保抱不啻琉璃珠。
但愿孤长寿,竖我门户扶我舆。
天助孔胤孤无虞,五岁解读书,十岁能当闾,二十作赋喧三吴。
朅来大家八十踰。
孤三釜,心何如,紫微相君新下车。
上推先圣恩及孥,荐书上达天王都。
承恩归来拜起居,堂上鹤发霜颜都。
烹羊击鲜妇当厨,里中姆,欢相呼,孔家生儿天与渠。
康之阜,曲阜俱。
康之水,流泗洙。
曰贞曰孝表一庐,杨子作歌歌不诬,他日太史春秋书。
自言五十五代孔子之孙孺,其母曰陶大家。
大家生儿六月馀,丈夫子,即称孤。
零丁未保麒麟雏,大家一节誓不渝。
身有死,不二夫,与孤为命相噫呜,保抱不啻琉璃珠。
但愿孤长寿,竖我门户扶我舆。
天助孔胤孤无虞,五岁解读书,十岁能当闾,二十作赋喧三吴。
朅来大家八十踰。
孤三釜,心何如,紫微相君新下车。
上推先圣恩及孥,荐书上达天王都。
承恩归来拜起居,堂上鹤发霜颜都。
烹羊击鲜妇当厨,里中姆,欢相呼,孔家生儿天与渠。
康之阜,曲阜俱。
康之水,流泗洙。
曰贞曰孝表一庐,杨子作歌歌不诬,他日太史春秋书。
现代解析
这首《孔节妇》讲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母子故事,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故事核心:
一个姓陶的寡妇("大家"是古代对妇女的尊称),在丈夫去世、儿子才六个月大时,就发誓守节不嫁,像保护易碎的琉璃珠一样把孩子拉扯大。儿子长大后很有出息,最终回报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人物亮点:
1. 母亲:
- "身有死,不二夫":宁愿死也不改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 像现代单亲妈妈一样艰辛,诗中用"零丁未保麒麟雏"(孤零零保护幼子)形容她的不易。
2. 儿子:
- 五岁会读书,十岁能主持乡里事务("当闾"),二十岁成为江南才子("喧三吴")。
- 当官后不忘母恩,让八十岁的母亲过上好日子("烹羊击鲜妇当厨"描写其乐融融的生活)。
艺术手法:
- 对比强烈:母亲年轻守寡的艰辛 vs 儿子成才后的荣耀
- 接地气的比喻:把幼子比作"琉璃珠",强调抚养的小心翼翼
- 地域特色:用山东曲阜(孔子故乡)的山水("康之水,流泗洙")暗喻美德传承
现实意义:
虽然诗中赞美贞节观念有时代局限性,但核心传递的是:
1. 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付出
2. 子女的成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3. 好家风能培养出优秀后代("孔家生儿天与渠")
最动人的细节是结尾:乡亲们欢呼庆祝,就像我们今天看到寒门出贵子时,全村人都跟着高兴的场景。诗人用"他日太史春秋书"预言这故事会被历史铭记,相当于现在说"这值得上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