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中秋月夜下的孤独与相思之情,语言直白却情感细腻。
开头"未卜三生愿"说人生际遇难以预料,"频添一段愁"道出心中不断累积的忧愁。这两句奠定了全诗忧郁的基调。接着用"闷来时敛额"(愁闷时皱眉)、"行去几回头"(离去时频频回首)两个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主人公坐立不安的状态。
"自顾风前影"是诗中最动人的画面:秋风中形单影只,月光下连影子都显得孤单。这句既写实景又暗喻心境,用影子衬托孤独,比直接说"我很孤独"更有感染力。
最后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把月亮拟人化,希望月光能代替自己照进心上人的闺楼。这种借月传情的想象既浪漫又心酸,把说不出口的思念托付给月光,让无情之物承载有情之思,是古人表达相思的经典手法。
全诗妙在"不说破":不直接说思念谁,但每个字都在说思念;不直接说有多苦,但秋风孤影已道尽凄凉。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词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