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凉寺 其二

天风吹浮云,千古亦不息。
奈何扫叶僧,朝夕尽微力。
至今画中人,箕帚在其侧(寺有龚半千画扫叶僧象。)。
造化日代谢,人事递迁革。
剩水与残山,几历兴亡迹。
前度有刘郎,搔首空叹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凉寺的沧桑变迁,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开篇"天风吹浮云,千古亦不息"用自然景象比喻历史长河的永恒流动——就像天上的浮云永远被风吹动,人世间的变迁也永远不会停止。接着笔锋转到寺里的"扫叶僧",这个每天清扫落叶的僧人形象,象征着人类在永恒时间面前的渺小与坚持。

诗中提到的龚半千画的扫叶僧画像特别有意思,僧人身边放着扫帚,这个细节让画面活了起来。诗人由画联想到现实:自然界每天都在变化("造化日代谢"),人类社会也不断更替("人事递迁革"),但寺庙的"剩水残山"却见证了无数朝代兴亡。

最后提到的"刘郎"可能是借用刘禹锡的典故,他当年重游玄都观时感叹"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里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怅惘。整首诗用平实的语言,通过寺庙里的一幅画、一个扫地的僧人,引发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和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