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过桥时的紧张心理和所见所感,语言直白却充满画面感。
开头两句直接带我们来到桥中央:这座桥很高很险(危桥),走到一半时,看到桥下深深的溪流让人心惊胆战。"动人心"三个字特别生动,既是溪流在晃动,也是人心在颤抖。
接着诗人陷入矛盾:想退回去,但已经走到这里("业至此"就是已经到这的意思);想继续前进,可低头一看就头晕目眩。这种进退两难的体验,很多人走高空栈道时都深有体会。
最妙的是"已涉尚回顾"——明明已经走过最危险的路段,还是忍不住回头看。这时溪水幽深不见底,更添后怕。这种过险境后心有余悸的感觉,写得特别真实。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谁能把这座桥修得更稳固宽敞些,让过往行人能安心通过呢?这既是实实在在的愿望,也暗含着对人生路上"危桥"的思考——我们都希望能有更安全平稳的道路可走。
全诗就像用手机拍下的一段惊险vlog:摇晃的镜头、急促的呼吸、发软的双腿,最后定格在幽深的溪水。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过"人生危桥"时的影子。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