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严陵呈前人

使棹穿溪弥屈曲,溪鸥随棹更徘徊。
地经严隐翻高尚,应转心轻在柏台。

现代解析

这首《过严陵呈前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水画面,同时蕴含着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诗的开头,“使棹穿溪弥屈曲,溪鸥随棹更徘徊”,描绘了诗人乘船在蜿蜒的溪流中穿行的情景。溪水曲折,船行其间,显得悠然自得。而溪边的鸥鸟似乎也被这宁静的氛围吸引,随着船只的移动,时而低飞,时而盘旋。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环境的静谧与和谐,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接下来,“地经严隐翻高尚,应转心轻在柏台”,诗人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色转向了对人生境界的思考。这里的“严隐”指的是严子陵,他是东汉时期的隐士,以高尚的品格和淡泊名利著称。诗人经过严子陵曾经隐居的地方,联想到他的高尚品德,不禁心生敬仰。而“柏台”则象征着官场或世俗的纷扰。诗人认为,经过严子陵的隐居地后,内心应该变得更加轻松,不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历史人物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诗中的溪流、鸥鸟、严子陵等意象,都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尚。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让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