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回雁峰(丙戌)

寺残僧去不闻钟,高步来看十里松。
湘水极天分两派,衡山束地见孤峰。
草真无意留残迹,风有馀威迫暮冬。
放眼直收来雁塔,云光一瞥莽千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回雁峰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冬日山景的苍茫与寂寥。

首联“寺残僧去不闻钟,高步来看十里松”写登山时的环境:寺庙破败,僧人离去,钟声不再,但诗人兴致勃勃地登上高处,欣赏绵延十里的松林。这里既有荒凉之感,又有登高望远的豪情。

颔联“湘水极天分两派,衡山束地见孤峰”是壮阔的远景:湘江像一条分界线将天空分成两半,衡山群峰中,回雁峰孤耸而立。这两句用“分”和“束”两个动词,让山水有了动态的生命力。

颈联“草真无意留残迹,风有馀威迫暮冬”转向细节描写:枯萎的野草随意倒伏,寒风仍在施展冬末的威力。诗人通过草木和寒风,暗示时光流逝和季节的冷酷。

尾联“放眼直收来雁塔,云光一瞥莽千重”将视线推向更远处:雁塔在望,但转眼间又被重重云雾遮蔽。这一“收”一“瞥”,既写出视野的开阔,又透露出景物的变幻无常。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近处荒寺松林,推到远方山水,再特写枯草寒风,最后以云雾中的雁塔收尾。诗人用“残”“孤”“暮”“莽”等字眼,给壮丽的景色蒙上一层淡淡的惆怅,让读者感受到冬日山行时那种既开阔又孤寂的复杂心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