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蓝田某女校一同学之死 一九三九年作,时十六岁

共道生憎闺阃锁,可怜死觅自由身。
怪他江畔千条柳,不系当年赴水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一位女校学生为追求自由而投江自尽。

前两句揭示了悲剧的核心矛盾:
1. "共道生憎闺阃锁"——所有人都说最痛恨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闺阃锁"象征旧社会对女性的禁锢)
2. "可怜死觅自由身"——可悲的是,这位同学只能用死亡来换取自由

后两句用江边柳树作对比,将哀痛推向高潮:
- "怪他江畔千条柳"——看似责备江边无数柳树
- "不系当年赴水人"——实际是痛心柳枝没能拉住投水的少女。这种拟人化的责备,反而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逝去的痛惜。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1. 用"自由"与"死亡"的强烈对比,展现旧时代女性处境的残酷
2. 通过柳树这个日常景物,把抽象的社会悲剧变得具体可感
3. 十六岁少年写下的诗句,既有超越年龄的深刻,又保留着少年特有的纯真愤怒

这首诗就像一幅简笔画,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悲剧,让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命消逝的痛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