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大明觏旸谷,纳照称物情。
商飙起天末,而有巨细声。
造化靡所私,物我自不平。
至道无端倪,六合随亏盈。
一有不足者,中心劳逢迎。
卓哉仲尼徒,千秋谁与京。
蒙庄与李耳,终令后世轻。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引用历史人物,表达了对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的思考。

首先,诗词开篇描绘了大明(太阳)在旸谷(太阳升起的地方)的景象,暗示了太阳照耀万物,万物因此生长。接着提到商飙(秋风)从天的尽头吹来,带来了各种声音,象征着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变化。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指出造化(自然规律)对万物没有偏私,但人和物之间却常常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接下来,诗人提到“至道无端倪”,意思是最高深的道理没有固定的形式或痕迹,它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这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不拘泥于形式的哲学思想。诗人认为,如果一个人总是感到不足,内心就会不断劳碌,试图迎合外界,这实际上是一种负担。

然后,诗人提到了历史人物仲尼(孔子),称他为“卓哉仲尼徒”,意思是孔子的思想和成就是卓越的,千秋万代都无人能及。这里表达了对孔子伟大思想的崇敬。

最后,诗人提到了蒙庄(庄子)和李耳(老子),认为他们的思想虽然深刻,但在后世却被轻视了。这可能是在暗示,尽管老庄的思想有其独特价值,但在世俗中并不被广泛接受或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不执着于外物的处世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孔子伟大思想的崇敬,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反思。它提醒人们,不要过度追求外在的东西,而应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