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痴绝庵主颂

痴绝有庵不肯住,弄老挑云径山去。
地水火风分裂时,亲书赠予黄葛布。
蜕封读罢咽无语,会得龙须能辟暑。
岂知玉骨本清凉,书则珍藏布不取。
源老忽踏幽深路,道在隔山遥望处。
巨帙已载闲葛藤,何堪又送闲家具。
开眼一看笑呵呵,犹有这个可奈何。
来而不往非世法,聊效芹忱愧不多。
两角茶,十袋曲,宝瓶飞钱五十万。
虔心献此一瓣香,奉为禅师作清荐。
且问先师来不来,玉山庵顶碧云开。
更烦大众打圆相,拨取青莲火里灰。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充满禅意的故事,用幽默又深刻的方式探讨了"放下执念"的道理。

开头说"痴绝庵主"明明有庵堂却不住,偏要跑去山里(暗示修行者不贪图安逸)。别人送他黄葛布当礼物,他却只珍藏书信不要布匹——这里用"玉骨本清凉"的比喻,说真正修行人的心像美玉一样天然清净,根本不需要避暑的布料(暗指不贪物质)。

中间部分像一场禅宗"情景喜剧":源老和尚走山路找人,发现对方明明就在不远处却要隔山相望;已经送过葛藤(象征多余的东西),结果又送来家具。这些都在调侃世人总爱做多余的事,就像我们生活中总爱买不需要的东西一样。

最精彩的是结尾部分:大家煞有介事地供奉香火茶点,甚至"飞钱五十万",却俏皮地问"先师到底来不来啊?"这时庵顶碧云散开(象征顿悟),最后一句"从火里拨青莲灰"最绝——真正的禅意就像从灰烬里找莲花,既要看透虚幻(灰烬),又要看见本真(青莲)。

全诗把深奥的禅理藏在生活化的场景里:用"送布""送家具"比喻执念,用"飞钱供奉"讽刺形式主义,最后用"火里莲花"点明真谛——真正的修行不在表面功夫,而在内心觉醒。语言像聊天般轻松,却处处藏着让人会心一笑的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