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普明院竹林小饮得高树早凉归 其三

池上暑风收,竹间秋气早。
回塘莫苦留,已变王孙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末秋初的景色变化,以及诗人对季节更替的细腻感受。

前两句"池上暑风收,竹间秋气早"用对比手法,写池塘边的暑热渐渐消退,竹林里已能感受到早秋的凉意。一个"收"字把无形的暑风写得像能卷起来的实物,一个"早"字则突出了秋天来得突然。

后两句"回塘莫苦留,已变王孙草"更有意思。诗人劝池塘边的景色别苦苦挽留夏天了,因为连最顽强的野草(王孙草)都已经开始变黄。"莫苦留"三个字把池塘拟人化,仿佛它也在不舍夏天。最后用野草变色这个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季节不可逆转的变化。

全诗短短20个字,却包含了视觉(池塘、竹林)、触觉(风、凉意)和拟人化的手法,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份夏秋交替时既留恋又不得不接受的自然规律。最妙的是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观察自然变化来表达情感,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打动人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