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州溪堂诗①
帝奠九㙻(与廛同),有叶有年。
有荒不(一作有)条,河岱之间。
及我宪考,一收(一作牧)正之。
视邦选侯,以公来尸。
公来尸之,人始未信。
公不饮食,以训以徇。
孰饥无食,孰呻孰叹。
孰冤不问,不得分愿。
孰为邦蟊(一作蛑),节根之螟。
羊很狼贪,以口覆城。
吹之喣之,摩手拊之。
箴(一作针)之石之,膊而磔之。
凡公四封,既富以彊。
谓公吾父,孰违公令。
可以师征,不宁守邦。
公作溪堂,播播流水。
浅有蒲莲,深有葭苇。
公以宾燕,其鼓骇骇。
公燕溪堂,宾校醉饱。
流有跳鱼,岸有集鸟。
既歌以舞,其鼓考考。
公在溪堂,公御琴瑟。
公暨宾赞,稽经诹律。
施用不差,人用不屈。
溪有蘋(与萍同)菰(与菰同),有龟有鱼。
公在中流,右诗左书。
无我斁遗,此邦是庥。
有荒不(一作有)条,河岱之间。
及我宪考,一收(一作牧)正之。
视邦选侯,以公来尸。
公来尸之,人始未信。
公不饮食,以训以徇。
孰饥无食,孰呻孰叹。
孰冤不问,不得分愿。
孰为邦蟊(一作蛑),节根之螟。
羊很狼贪,以口覆城。
吹之喣之,摩手拊之。
箴(一作针)之石之,膊而磔之。
凡公四封,既富以彊。
谓公吾父,孰违公令。
可以师征,不宁守邦。
公作溪堂,播播流水。
浅有蒲莲,深有葭苇。
公以宾燕,其鼓骇骇。
公燕溪堂,宾校醉饱。
流有跳鱼,岸有集鸟。
既歌以舞,其鼓考考。
公在溪堂,公御琴瑟。
公暨宾赞,稽经诹律。
施用不差,人用不屈。
溪有蘋(与萍同)菰(与菰同),有龟有鱼。
公在中流,右诗左书。
无我斁遗,此邦是庥。
现代解析
《郓州溪堂诗》是一首赞美地方官员治理有方的诗,用生动的画面和比喻展现了官员的仁政和百姓的爱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官员的形象
诗中这位官员("公")刚到任时,百姓起初并不信任他。但他不贪图享乐,而是用实际行动关心民生——谁饿了就给食物,谁受冤屈就主持公道,像医生治病一样铲除地方恶霸("邦蟊"比喻祸害百姓的坏人)。渐渐地,百姓把他当作父母官,自愿服从他的政令。
2. 治理的成果
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治理前后的变化:原本荒芜的土地变得富饶强盛,混乱的社会变得井然有序。诗中用"羊很狼贪"比喻贪官污吏的凶残,而官员像园丁一样耐心治理("吹之喣之,摩手拊之"),最终用法律严惩恶人("膊而磔之"指古代酷刑)。
3. 欢乐的庆典
后半段描绘官员在溪堂举办宴会的场景:流水潺潺,蒲草摇曳,鱼跃鸟鸣。官员与宾客弹琴读书,歌舞升平。这些自然景物(跳鱼、集鸟)和人文活动(鼓声、歌舞)的描写,暗示着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
4. 诗文的深意
表面是赞美官员,实则提出了理想的政治模式:领导者应当亲民勤政,既要严厉执法,又要文化教化("右诗左书")。最后一句"无我斁遗,此邦是庥"(意为:不要厌弃我们,让这里永远安康)道出百姓的朴素愿望。
全诗用大量比喻(如治民如治病、除害如锄草)和动态描写(流水、歌舞),把严肃的政治主题写得生动可感。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展现了"好官"的标准——既能保障民生,又能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